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工作

平“语”近人 直抵人心

浏览次数:时间:2018/11/29 17:25:57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火了,备受关注,热议不断,让观众大呼过瘾。

如此好看入心,当然离不开节目组的精心设计和较高制作水准,“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式生动、表达易懂,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作出了生动的阐释,让观众直观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故事,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让传统经典在舞台上尽情绽放,以轻快活泼的形式诠释经典魅力,这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接地气、抵人心。众人所知,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参加座谈会,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将经典用语巧妙地融入到施政理念中,见人见物见事,见心见意见情,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蕴含着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给人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正如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所说,“很多人学习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当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鲜活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就会极富有感召力,自然而然让人向往之,入脑入心便是水到渠成了。

从平“语”近人节目中,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了血液中,由此可看出总书记读书范围之广、内容之博,“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1969年,16岁的习近平扛着一大箱子书到延安开始插队,上山放羊,揣着书看;锄地到田头,拿着新华字典读;劳作了一天,在窑洞里就着煤油灯读“砖头一样厚的书”......为了《浮士德》这本书,走了30里路去借。就任总书记后,国事繁忙,“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他告诫领导干部,“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这也启发我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平“语”近人节目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学习用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的是中国气派,体现的是中华精神,彰显的是中华文化自信。

甘当平“语”近人节目的“粉丝”,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去触摸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感知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理念,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网站)